留言
回到顶部

内河港智慧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以数字赋能智慧转型,重构内河航运新生态

一、系统介绍:全要素集成的内河港数字中枢

内河港智慧管理平台是面向内河港口全场景运营的一体化数字孪生平台,深度融合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5G通信及数字孪生技术,覆盖“船-港-货-路”全链路环节,旨在打破传统港口信息孤岛、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为港口管理者提供从微观操作到宏观决策的全维度智能支撑。

平台采用“云-边-端”三层架构:底层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5G网关、北斗定位终端等设备,实时采集港口设备(岸桥、场桥、堆高机)、船舶动态、货物状态、环境参数(水位、气象、气体浓度)等数据;边缘层依托本地计算节点对数据进行清洗、预处理及低延迟响应(如设备故障预警、船舶进港调度);云端则通过大数据平台与AI算法模型,实现全局数据建模、趋势预测及决策优化,最终通过可视化驾驶舱、移动端APP等多端入口,为港口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货主及监管部门提供“一站式”交互服务。

平台定位为内河港的“数字大脑”,支持与港口现有信息系统(如TOS码头操作系统、ERP管理系统、海关监管平台)无缝对接,适配内河港“多货种(集装箱、散货、件杂货)、多船型(内河驳船、江海直达船)、多衔接(公水、铁水)”的复杂运营场景,助力传统内河港向“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港口升级。

二、核心亮点功能:五大模块驱动全流程智能化

1. 智能调度与协同作业系统

基于实时水位、航道通航条件、船舶到港计划、堆场资源占用情况等多源数据,通过AI优化算法自动生成“船舶进港-靠泊-装卸-离港”全流程调度方案,支持动态调整(如突发大雾天气、设备故障)。功能亮点:

  • 多目标优化:平衡作业效率(缩短船舶在港时间)、设备利用率(减少岸桥/场桥空驶)、能耗成本(优化拖轮调度路径),综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0%-30%;

  • 跨主体协同:打通船公司、货代、车队、海关等多方数据,实现“一单到底”信息共享,货主可通过APP实时查询货物状态,物流透明度提升50%。

2. 数字孪生港口全景监控

基于BIM+GIS技术构建1:1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港口物理空间动态(船舶位置、堆场货物分布、设备运行状态),并叠加AI视觉识别(如集装箱箱号自动识别、堆垛倾斜监测)、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如堆高机载重、轨道吊电压),实现“可视-可管-可控”一体化监控。功能亮点:

  • 异常快速定位:当堆场超高等风险发生时,系统自动标注位置并推送预警至管理人员手机;

  • 仿真推演:支持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数字预演”,提前模拟港口应急响应方案(如船舶疏散路线、设备加固优先级)。

3.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港口高价值设备(岸桥、场桥、叉车)及关键设施(轨道、供电系统),通过物联网+AI实现“预测性维护”:

  • 状态感知:安装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油液在线监测模块,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

  • 智能诊断:基于历史故障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提前7-15天预测设备故障(如电机轴承磨损、液压系统泄漏),避免非计划停机;

  • 维保优化:自动生成维保工单并派发至维修团队,记录配件消耗与维修时长,设备综合利用率提升15%以上,维保成本降低25%。

4. 全场景安全风险防控

融合视频AI、气体监测、电子围栏等技术,构建“人-车-船-环境”四维安全防护网:

  • 人员安全:通过智能安全帽(定位+心率监测)+AI摄像头,实时预警人员越界(如进入机械作业区)、未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

  • 船舶安全:通过AIS+雷达融合定位,监测船舶靠泊角度、缆绳张力,防止船舶漂移碰撞码头;

  • 环境安全:实时监测堆场粉尘浓度、港口水域油污、有毒气体(如LNG泄漏),超标时自动触发喷淋降尘、关闭阀门等应急措施。

5.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中心

整合港口运营、财务、能耗、环保等多维度数据,通过BI工具生成可视化报表(如月度吞吐量趋势、单箱能耗分析、设备投入产出比),支持自定义查询与预测建模(如基于历史数据的吞吐量峰值预测)。功能亮点:

  • 经营看板:管理层可实时掌握港口营收、成本、效率核心指标,辅助制定年度运营目标;

  • 政策适配:对接交通、环保等部门监管要求,自动生成合规报表(如船舶排放清单、扬尘治理记录),降低监管处罚风险。

三、解决的行业痛点:破解内河港“老、散、低”困局

内河港作为区域物流的关键节点,长期面临“规模小、信息化弱、协同差”等问题,平台针对性解决以下核心痛点:

1. 作业效率低:“人等船、车等货”成常态

传统内河港依赖人工调度,船舶到港后需人工核对计划、分配泊位,常因信息不同步导致船舶滞留锚地;堆场货物堆放混乱,翻箱率高达15%-20%。平台通过智能调度与数字孪生,将船舶平均在港时间缩短18%,堆场翻箱率降低至8%以内。

2. 信息孤岛严重:数据“孤岛”导致决策滞后

港口运营系统(TOS、视频监控、设备管理)各自独立,数据无法互通;船公司、货主、物流公司信息不同步,货主需多次沟通确认货物状态。平台打通多系统数据壁垒,实现“一屏观全域”,货主查询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3. 设备管理粗放:被动维修导致成本高企

港口设备(如岸桥)价值超千万元,但传统模式依赖“故障后维修”,备件库存积压与突发停机并存;设备能耗统计依赖人工抄表,无法精准优化用电策略。平台通过预测性维护与能耗分析,设备维修成本降低30%,年能耗费用减少12%。

4. 安全管理依赖人力:风险防控存在盲区

内河港作业区域狭窄(如支流水域)、人员密集(装卸工人、司机、船民),传统人工巡检难以覆盖所有风险点(如夜间堆场火灾、船舶走锚);环保监测依赖固定点位传感器,无法动态追踪污染扩散。平台通过AI视觉+物联网实现“7×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安全事故率下降40%,环保违规事件减少60%。

5. 绿色转型压力大:能耗与排放管控难

内河港作为“双碳”重点领域,需降低燃油设备(拖轮、叉车)能耗与碳排放,但缺乏实时监测与优化手段;岸电使用率受船舶配合度影响,政策落地效果打折扣。平台通过能耗监测与优化算法,推动拖轮“油改电”替代率达30%,岸电使用率提升至80%以上。

四、预期收益:从效率提升到生态重构的多维价值

1. 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 船舶平均在港时间缩短15%-20%,年吞吐量可提升10%-15%;

  • 堆场利用率提高20%,翻箱率降低至8%以下;

  • 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15%,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40%。

2. 成本结构优化

  • 人工成本降低20%(减少现场调度、巡检人员);

  • 维修成本降低25%(预测性维护减少突发故障);

  • 能耗成本降低12%(智能调控设备运行与岸电使用)。

3. 安全与合规能力跃升

  • 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40%,重大事故“零发生”;

  • 环保监测覆盖率100%,合规检查通过率100%;

  • 应急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如暴雨内涝时30分钟内完成设备转移)。

4. 决策能力智能化

  • 管理层可实时掌握港口经营动态,战略决策响应速度提升50%;

  • 基于数据预测的吞吐量、能耗、设备需求模型准确率达85%以上,支撑长期投资规划。

5. 生态协同深化

  • 与船公司、货主、物流公司的信息共享率100%,客户满意度提升30%;

  • 对接区域物流平台,吸引更多内支线船舶停靠,推动港口吞吐量增长与区域经济联动。

内河港智慧管理平台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内河航运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数字智能型”转型的关键抓手。通过全要素数字化、全流程智能化、全主体协同化,平台将助力内河港突破发展瓶颈,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高效运行注入强劲动能。

选择我们,让每一寸内河岸线都成为智慧物流的“黄金水道”。